近年来,大型语言模型(LLM)的发展突飞猛进,从最初的简单文本生成到如今能够理解复杂指令、进行逻辑推理甚至创作内容,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。本文将带您回顾大模型的发展历程,了解这一革命性技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。
Transformer架构诞生
Google团队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《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》,提出了Transformer架构,为后续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这一架构采用自注意力机制,能够并行处理序列数据,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。
BERT与预训练模型兴起
Google推出BERT(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)模型,展示了双向预训练在自然语言理解任务上的巨大优势。同年,OpenAI发布了GPT(Generative Pre-trained Transformer),开启了生成式语言模型的时代。
模型规模快速扩张
这一时期,语言模型规模呈指数级增长。GPT-2(15亿参数)、GPT-3(1750亿参数)相继发布,模型能力随着规模扩大而显著提升,展现出少样本甚至零样本学习能力,能够完成翻译、摘要、代码生成等多种任务。
指令微调与RLHF技术
随着InstructGPT和ChatGPT的推出,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(RLHF)技术成为提升模型对齐能力的关键。模型不仅能生成连贯文本,还能更好地理解和遵循用户指令,安全性和实用性大幅提升。
多模态与能力融合
GPT-4等新一代模型开始支持图像输入等多模态能力,模型的推理能力、知识广度和任务适应性进一步提升。同时,开源模型如LLaMA系列、Falcon等的兴起,推动了大模型技术的民主化和多样化应用。
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仍在加速,从参数规模竞赛到效率优化,从单一语言任务到多模态通用智能,我们正见证人工智能领域激动人心的变革。未来,随着模型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,大模型有望在科研、教育、医疗等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。